William Ms Lee
Deep condolence to the family. Billy Lee
Birth date: Jan 2, 1936 Death date: May 17, 2021
Pen-chu “Ben” Chou 周本初 was born in Jiangxi, China January 2, 1936, and passed away in his sleep on May 17, 2021, at his home in South San Francisco after a decade long battle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Ben was preceded in death by Read Obituary
Deep condolence to the family. Billy Lee
赤子丹心 坚守信念(四)
——祭长春市荣誉劳动模范周本初教授
周本初被授予长春高新区2006年度先进个人。
2007年6月,在长春,周本初教授给创城办写信,指出“在排队这方面,长春人做的不错,但是还有少数人乱插队。我们应该养成文明排队的习惯。”提出建议:文明城市的创建,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从百姓能感知到的琐碎小事入手。“排队是在尊重自己”“排队既是在尊重他人,也是在尊重自己。”为之长春市创城办发出了“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
2007年09月19日,长春市第32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召开,周本初被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授予“长春市荣誉劳动模范”称号。
2009年3月周本初做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2009年4月4日至7日,周本初参加中华海外联谊会祭祖参访团在祭拜了黄帝、炎帝后,还先后参观了大雁塔、法门寺、华山、兵马俑等人文历史景观,并观看了大型历史实景歌舞剧《长恨歌》……感到震撼。
在周本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西方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统一: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用人文主义精神丰富内在,人生才会具有更大的价值。怎样把西方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统一有机结合,周本初给我们做出了表率。
周本初希望:新中国在万千艰难中得以成立,即提供了中国人民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能以中国文化为主要理想,并充分结合西方的科学精神,以建设一个在精神和物质文明两方面并深具基础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并期能对全世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周本初曾反复向我电邮提及“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大陆人民”。
周本初和美海外反“独”促统运动最早期的积极推动者之一的程君复是亲戚,程君复的“我是中国人,热爱中国,这感情、这信念从小就渗透心灵。反台独、促统一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情牵两岸,也影响着周本初。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国家的统一始终是主流。历史经验证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乃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人民一向对一切背叛和分裂祖国、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径深恶痛绝,视为“人神所共嫉,天地所不容”(人民日报观察家.驳李登辉的“两国论”.人民日报.1999~08~10)。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习近平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中国必须统一,中国必然统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重任在肩,为之奋斗者!
我曾读过2010年3月26日《吉林大学报》(第363期 第04版)一个报道:“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助人积善、坚守信念,他用一片赤子之心书写人生壮美画卷。他就是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位回国服务的老教授———周本初先生。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挺的———知识分子的脊梁。”不觉潸然泪出。
今周本初教授离我们而去。一生呕心沥血,不懈追寻,奉献祖国,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送别,致敬!
周本初教授,一路走好!
欢迎批评,欢迎订正!欢迎提出修改意见!欢迎当年保钓运动的参与者或知情者提供调查线索或情况。请用中/英文函告姜宇晨,不胜感激!
联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赤子丹心 坚守信念——祭长春市荣誉劳动模范周本初教授(三)
尤其是参加1971年9月2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前举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示威游行,这是全美国第一次华人公开政治表态的游行。由“美国加拿大华人拥护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权利行动委员会”全力推动和主办,周本初亦参加了游行和前期的具体筹备工作。参加这次游行是台湾留学生们都知道这以后是没有多少回头路可走了。
周本初将近32年,和台湾的家人几乎没有联系,在台湾空军任飞行员的哥哥被迫退役。
当古老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给洋枪洋炮闯开以后,随着的百年历史是一页页惨不忍睹的血泪篇章。在多次大会的演讲中,周本初痛斥国民党腐败及白色恐怖,不顾全中国百姓福祉,勾结美日,言词之间声泪俱下,听众为之动容。
周本初回忆到:1971年初加入这运动时我35岁,在1982年我被学校开除时是46岁。当时经费都是自筹的,什么基金会都没有,口袋里有几块钱就用几块钱……。
人生总有坎坷崎岖,风霜雪雨不断磨砺。
周本初却因参与保钓被终止学业,1967年进OKLAHOMA大学材料系、到1982年被化学系开除,最后1990年“平反”在电机系毕业。22年的求学坎坷经历,拿到博士学位已经54岁。“1964年初自台来美留学,在1971年初‘跳入’保钓运动,而后几经折腾,至1990年10月学业方告一段落。其间孩子上大学一文莫助,妻子(台湾省台中县清水镇人)于1981年患脑膜炎症几失去生命,其间长期在送报,作清洁工等勉强度日,然不曾为此一滴一泪或有过一点后悔。但数十年来,每西望故园神州,感情常不能自己”。
周本初22年学完全部理科课程,永远激励着我。周本初始终认为“在一个巨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中,我们不能以个人或一家一户的得失去衡量那个时代”。使我受益无穷,多次对我来信说,“无论我们在那儿漂泊,但心中必须必须装着中国,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这不仅是一种震撼力,同时是一种吸引力。
周本初独特的 “多学科结合”的学习背景,本科修化学,硕士学物理,博士习电机工程。周本初认为:在科学研究上“我们要学会创新”……。从事现代高科技工作的人要拓展视野,要从多角度结合各方面知识来学习,不能被学科所束缚。1989年他的著名理论“光处理优势理论”,便是他结合多方面的知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来的。
周本初从黑体辐射理论中找到了光源与热源的区别,并利用统计热力学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处理电子材料中光与热的效果差别,进而形成了电子材料领域中快速等温处理一大产业。
1991年初周本初去了休斯教大学,在那里以YBCO高温超导体为研究方向,建立了以光辅助MOCVD研制高温越导期的实验室,逐渐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以光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Photo-assisted MOCVD)生长高质量的高温超导体 YBa2Cu3O6.9厚膜,形成了又快、又好、又厚的特点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2003年底周本初自休斯敦大学退休了。
2004年秋天即前来长春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当客座教授,建立为制备超导膜材料的实验室。主要实验设备皆是自己设计及装配的,为之建设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期与祖国学子一道从事高科技材料的研发工作。团队在国际顶刊发表了数篇高质量的论文。
周本初夫人有病,但为了发展中国的超导事业,夫人病稍能自己照顾,就奔赴长春进了实验室。……。
1990年代初,周本初曾参与创办“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并担任秘书长一职。1999年,OCEF为募款及扩大号召力,为华人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演奏"黄河协奏曲"义演大型音乐会成功举办,在演出前一个周末,休斯敦的新中国城广场内,曾在美国休斯敦地区担任北大校友会会长的梁敢教授一面啃馒头,一面刷浆糊,张贴海报,……以及台湾的老年画家王绮女士义卖……,这一场景深深的留在周本初的脑海里。面对平时生活十分俭朴的周本初,周本初感慨“看着那些因家境贫寒而不能上学的孩子们,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并付诸于行动!甚至举办书法义卖,把省下来或义卖的钱大部分捐给了祖国贫困农村失学儿童和学校……。但对自己的做了什么从闭口不谈,只是反反复复强调“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赤子丹心 坚守信念(二)
——祭长春市荣誉劳动模范周本初教授
姜宇晨
周本初军校及服役结束后,考入位于台湾台中的东海大学化学系就读。
一个有点怀疑或科学精神的人,会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追问,看看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在东海大学,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先生开拓了周本初的思路,也遇到了曾针对台湾富贵豆(Mucuana capitata)和乌脚病地区水质成分进行系列研究的有行医执照却不行医而致力生化研究并颇有成果的林国煌教授……常常云其开阔了“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宽度和深度,立论不从流俗。”颇感自豪。
台湾的社会当时有些启蒙性质的声音,主要是以自由主义的形式出现的。最有名的是两份杂志,雷震办的《自由中国》和李敖主办的《文星》月刊。后来自台湾来到海外,有反叛意识的人可以说普遍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其的影响。
1961年,周本初大学毕业后,来到台湾新竹一个山区初中教书,虽可以很清晰的收听大陆广播。在台湾,1950年代后30多年被称为“白色恐怖”的年代,这样“偷听”也很难,时有被发现受罚、甚至坐牢或杀头的危险……。
1964年初,周本初赴美留学。硕士课业是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是跟一个物理老师做的,课题是关于一种铁电材料的研制。
那个时候周本初在台湾的家境很困难,母亲在为别人洗补衣而维持家用,出国留学的费用全部得由自己想法去筹措。
周本初到了美国后先念了一一个学期, 即去纽约找餐馆打工。
在纽约一家中餐馆学做跑堂的时候,认识了一一位也是来自台湾的,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在餐馆里指导他怎么端盘子等等,甚至让他必须好好先去看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东西,以后再来讲话……。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第一次见到了《人民日报》。
1965 年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Rolla 物理化学硕士学位。
由于抱着对新中国衷心的敬仰,周本初热忱贪婪地搜集研读许许多多有关新中国的资料。
黎明前的峥嵘岁月,胜利后的百废待兴。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新中国带着自己复兴的尊严,没有被任何压力和困难所屈服和吓倒,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初心如始、风雨兼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昂首阔步,走向世界!唱响了“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胸罴”的英雄赞歌,扬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石破天惊!蘑菇云震撼寰宇,“东方红”响彻云霄,尼克松访华,台蒋集团被驱逐出联合国,……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周本初……。
中华民族犹如高傲的青松耸立在世人面前。一个封锁、围堵、扼杀、制裁新中国长达22年的“反华大合唱”,盘桓白宫20年不去杜勒斯幽灵突然消失在一夕之间,终于土崩瓦解、宣告破产。
美日两国1970年代初狼狈为奸、私相授受,对中国领土领海进行蚕食鲸吞,侵吞我钓鱼岛列屿并实际占据着。日本更于1969年5月强行登岛安置水泥界碑,日本水警在附近海域,对作业的中国台湾渔民进行殴打驱逐、甚至冲撞其渔船……。时在华人备受歧视的美国,中国留学生充满着理想和爱国激情,在异国他乡“借来的土地和空间”里,打破了20多年的“沉默”。从朴素的民族感情出发,从不问国是的颓风中走出,从历史的边缘走上历史的舞台,擎起“爱国保土”的旗帜,犹如一声“春雷”,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自发的掀起了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岛列屿的运动。留学生突破“冻土”,呼唤祖国的“认同”与“统一”,以维护祖国的主权完整和中华民族尊严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震惊寰宇。
1971年,美加各校园内保钓会纷纷成立,风起云涌。也就在这一年里,保钓运动同时也很快扩大为中国统一运动。周本初跳进了长达10余年的运动。无论是华府的4·10保钓大游行,还是一连串的堪萨斯国是讨论会、美东 “国是”会议……;办刊物、撒传单、贴海报,几乎场场不落。无论是各方唇舌之战还是笔战,“群雄并起,抱负相同”,大家自动互相支持。甚至有一段时间,周本初担任28个校园轮流放映显示新中国电影日程安排负责人。
周本初和渴望统一的留美学生纷纷成立了“读书会"或“中国研究学社”,努力学习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近代史,认识新中国。也却有不少同学在一起认真地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想从其中找出社会进步的原因及动力。无论风雨怎么变化,未变初心。
赤子丹心 坚守信念(一)
——祭长春市荣誉劳动模范周本初教授
姜宇晨
2021年5月中旬末,突然看到清华大学吴国祯教授发来讣告的微信,周本初教授逝世!
噩耗的传来是我茫然而发愣,有一种深深的内疚感,因为忙于做课题,好长时间没有和周本初教授联系了,……。
我因为历史责任感的驱使,2007年,在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谢定裕教授的引导下,开始研究1970年代发生在美国国土上的“还我海疆,一统祖国,振兴中华”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岛运动史,完成那5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章——《春雷怒吼钓鱼岛——197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保钓运动述评》(目前已修订第9稿),才知道了周本初教授。
周本初教授1994年6月12日笔名高原撰写《海外保钓运动的回顾》,深深感动了我。
2007年,周本初教授在美30多年来尽管历经4次搬家都未丢弃,将自己细心搜集和整理的关于1970年代中国留学生在海外“保卫钓鱼岛和促进祖国统一运动”中印刷的宣传册、图书、刊物等12个纸箱的文献资料在吴国祯教授的协助下全数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成为中国海外留学生捍卫祖国领土主权斗争的历史见证。2007年9月3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专门报道了周本初教授在清华大学图书馆举行的捐赠仪式。
周本初教授协同当年保钓战友们自1995年起至2010年,歷时十五年终于完成了保钓统运文献编辑整理工作,这是一套完整真实的钓统运记录, 共出书《春雷声声——保钓运动三十周年文献选辑》一册,《春雷之后——保钓运动三十五周年文献选辑(1972-1978)》叁册,“《峥嵘岁月,壮志未酬——保钓运动四十周年纪念专辑》”两册,超过350万字。
后在吴国祯教授的引荐下,2008年我认识了周本初教授。因为忙于学业仅仅只见过两次周本初教授。一次清华大学,一次长春的吉林大学……。曾因探讨保钓运动的某些史实有数年的频繁的电邮往来。
周本初是江西永新人,1936年在江西新建(今南昌新建区)出生。
周本初是一个国民党高官(黄埔军校一期、陆军中将)的后代,却称自己的家乡“一个井冈山下的革命老区。”
永新县古称楚尾吴头,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建县,县名来源于《大学•礼记》,寓意为“日永月新”。
永新是中央苏区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著名的“三湾改编”、“ 龙源口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周本初为什么称自己的家乡“一个井冈山下的革命老区。”令我震惊。也曾讨论过,但好久没有答案。
周本初从小在家乡长大,因日寇侵犯到他的家乡。8岁随祖母到西安,当时父亲在西安任职。随之在父母身边待了4年半。
周本初在西安读小学2年半及中学2年。
因为小,当时发生的许多故事处于朦胧状态的认识,隐隐约约,似知非知,尤其是1948年以前父亲身边的人和事。
周本初没有忘记对启蒙老师们的钦佩与赞赏、向往与怀念。在西安时,有一位不知道姓名的音乐老师带着留声机在教室播放贝多芬的名曲,因而激起了周本初对古典音乐的兴趣,那些乐曲当时在国内很难听到……。
1948年秋,回到南昌继续读初中,半年后辗转广州、重庆。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10月周本初由一位表哥带到了台湾……。面对台湾的反共宣传,周本初始终予以质疑,寻求答案,周本初教授到台湾的时候已经近14岁了。已经慢慢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了,倒不是听任何人一句话就认定的。
在西安初二“留级”的刺激,周本初发奋读书,在台湾建国中学,成绩直线上升,毕业时考入了台湾大学。建国中学高二的化学老师,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的朱致熙先生,深深的激发了周本初对物理化学极大的兴趣及对科学研究的忠诚!
周本初考入台湾大学而没有去读,后又读台湾左营海军军官学校,目的是期望能早日反攻大陆。可是当走进了这所军校不久,反而觉得反攻大陆这个梦是个泡沫没有希望了,因为发现台湾的整个社会环境是一个封闭的,高压性的。台蒋当局事实上力求的只是能依靠外力以自保。为之很感失望。直到如今,周本初教授仍然认为,台湾还不是一个有真正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社会。原因可能是其历史文化根基较浅,地理位置又特殊,加上近多年“去中国化”思想泛滥,因而受美日思潮及蒋政权的影响特别深。为之把希望寄托到中国大陆,这在台湾却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Dear Uncle Pen-chu,
I have so many fond memories that I don’t know where to begin. When Tonia and I were kids, I always loved it when you visited our home in Pennsylvania--in Ardmore in the 1970s, and then in Bala Cynwyd in the 1980s. I remember your warmth, your kindness to us even though we were just kids and, it seemed, insignificant to all of the adult activity around us. I will always remember your laughter and your incredible gift for making us laugh, and your knack for always seeing the best in us kids when so many other “grown-ups” found flaws and had a habit of scolding, even if well intentioned. You were the uncle who affirmed us--no matter how messy or awkward or ill behaved we were, and frankly, no matter how well or how poorly we were doing in school. In your eyes, I felt smart, creative, capable. Few adults made us feel this way, and I have always cherished this.
My father loved you. You were his close friend, his pal, his ally in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in this world. Both you and my father believed that we could and should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My father disliked making small talk in social gatherings. But as you know, my father did love to talk, and with you he spoke energetically, honestly, and passionately about things on his mind and close to his heart. I also remember that my father laughed a lot when he was with you. That was always good to see, and I think you brought out that side of him. Before every family gathering, he asked if you would be attending, and his face always lit up when he learned that you would be there. I think you had that effect on people. We always felt affirmed in your presence.
You’ve always brought a lot of light to our lives. And we will always love you. Rest in Peace and Power.
Love, Wilson
Ode to Professor Chou
By Bing Wei ( a family friend)
June 3rd 2021
I can never imagine
Your path of the life journey
Lost your father
Barely being
a teen
Unplugging
from your families
moving a new island
Growing
up as a formidable
Intellect force
I can never trace
The passion of your social cause
Ahead of our time
transcending the pride of your generatio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merican
reaching
the height of accomplishment
we shall role model
I can never fill
the enormous void of you
felt by your friends and families
But I know and we know
We, as the new generation Asian Americans
Shall follow your courage and legacy
Carry on celebrating
and living a fulfilling
life
as inspiring
as yours
悼念周本初兄--几桩往事
已经五十年了。我第一次见到本初兄,是1971年9月21日纽约举行的大游行。这是过去在美国不能想象的事:联合国大会临开幕前,纽约街头和联合国广场上,上千华人高举毛泽东主席的巨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支持和要求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也就在此次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席位。对所有参加这次游行的华人而言,此一游行所具有的历史意义,终身铭记。这次游行,是美国的台港留学生保钓运动,从单纯保土卫国转为中国统一运动、认同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转折点。加拿大和美国各地的留学生,跨国越州赶来参加者,其兴奋和积极的程度可以想见。本初就是从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赶来的。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准备游行旗帜和散发传单时,第一次发生了国民党指使中国城的打手逞凶事件。(后来国民党的做法就更加恶劣。游行当天,放话并点名威胁参加者有生命危险)。本初在中国城现场,讲述了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在记忆中。9-21示威游行的参加者之间的亲切感,用“一见如故”是最恰当的形容。从此之后,我们这些所谓的老保钓老统运者,就是打不散的老朋友了。
再次见到本初兄,是他从中南部带了一些台省籍保钓新血,全美串联,来到纽约。头戴红星帽,身穿中山装,仿效国内,学习交流,马不停蹄。走在一般保钓者的前头。精神奕奕,也是当时令保钓朋友瞩目的盛事。再之后,他又一度投身纽约华埠办报,也是反映钓运之后的一个动向:与当地社区结合,华人替自己的社区服务。
但本初在保钓圈子里最出名的有两点:
一是,他为偏远的美国中南部校园的华人留学生提供保钓和国内信息,所收集到的全球保钓刊物最多最全。他的收集,后来又派上用场。距70年代后三十多年,台湾的去中国化,严重到连统一两个字在民间都成忌讳的地步,对台政策的大失败已经难以隐瞒,国内开始自行检讨时,重顾当年的海外钓运统运。本初的收集就变成整理保钓统运资料和口述保钓统运历史的新起点。
本初的另一大名气,是他从钓运最资深的“政治”老学生,直到从德州大学退休后又回国在吉林高校任教。这段经历,也有几分传奇性质。当年参加钓运因思想改变而不愿走过去精英知识分子道路者不乏人在。但像本初这样,放弃了学业,又在困难处境下,重新回到学术岗位的,不是容易之事。而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坚持下去,真可谓爱国一生,鞠躬尽瘁了。
他的道路反映了在变动世界的中华知识分子的一个侧面。我所熟识的老保钓朋友圈子里,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华儿女的赤心和信念的执着,以此致意:
寄旅人生,赤子情怀生死以;
奔腾岁月,书生意气浮沉多。
老董
2021年6月1日于纽约
本初大哥过世,令人沉痛的消息。
在我人生的某段时期,他给我引导和友谊,永远难忘。
他的为人和行事,他对理想的坚持,都是非凡的。
我和君次,祝他一路好走。
曾聪智
2013年,曾宗伟和我,还有王宪,台湾同学会出访美加,从北京到旧金山,才下飞机,熊玮接上我们,就直奔他家,看他,历历在目。
他在吉林大学工作时,我也曾去参观他的实验室,介绍他的光催化实验结果。后来由于身体缘故,在长春无人照顾,去了旧金山和家人一起住。
常听他说,他父亲的故事,感佩他能捐弃前嫌,爱戴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斯人已逝,一路走好。
杨思泽 敬悼